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是一件大事。氣候變化問題由歐洲國家提出并發起應對,走到今天,氣候變化已經到了必須給予高度關注的程度。而且,從一定意義上說,氣候變化已經成為了國際政治經濟的重要內容。中國宣布力爭2030年前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時間遠遠短于發達國家所用的時間。這是中方的擔當和主動作為。
一、幾點認識
氣候變化已經成為國際社會的主流共識。關于氣候變化到底是人為活動引起,還是地理周期,聯合國氣候變化委員會(IPCC)的報告反映出了主流科學家的認識和觀點。報告認為,人類利用化石能源等活動導致大量溫室氣體排放,是全球氣候變化的主因。
數年前,曾經有一次在北京大學,聆聽了一場數十位理論和實務界的大咖關于氣候變化問題的大討論。大家各抒己見,各執一詞,討論的結果就是沒有定論。但多年過后,氣候變化已經成為了理論研究和政策運行的一部分。國內已經有多所大學設置相關專業,政府部門也有了相關的機構設置,國家還建立了目前世界上最大規模的碳匯市場。
減少碳排放、最終實現碳中和和綠色發展已經成為歷史趨勢。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大幅使用化石能源,對于環境和氣候產生了重要影響。氣候急劇變化的后果很難承受。現在主要表現為升溫。冰川加速融化導致河流的洪水多有發生。海平面上升對于小島國以及孟加拉、荷蘭等低海拔國家影響很大。如果全球平均氣溫上升3攝氏度,海平面上升將超過60米。氣候變化也將給青藏高原帶來極大風險。2022年全球多地區高溫且大旱。因此,必須走減少碳排放,最終實現碳中和的綠色發展模式。這與中國經濟發展的五大理念中的綠色發展是高度吻合的。
氣候變化改變國際政治格局。氣候變化有關的大國博弈和競爭將不斷趨于激烈,這導致國際格局和全球治理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因為氣候問題,國際政治和全球治理格局發生很大變化。發達國家缺少化石能源的比較積極,化石能源較多的比較消極。發展中國家中的小島國和臨海低海拔國家比較積極,甚至立場倒向了主張氣候變化的發達國家。高緯度的寒冷地帶的國家對于氣候變化的態度比較消極。
我國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已經建立。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碳排放國。中國將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繼續作出艱苦卓絕的努力,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為實現應對氣候變化《巴黎協定》確定的目標作出更大努力和貢獻。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黨中央經過深思熟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雙碳戰略事關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
中國取得巨大成就。中國是全球能耗強度降低最快的國家之一。中國是全球可再生能源利用規模最大的國家。中國建立了全球最大規模的碳市場。中國是最近20年來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多的國家。2022年中國央企的領導人績效考核中正式納入了碳排放的相關內容。應該說,立足自身條件,中國已經在綠色發展的道路上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中國將于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并爭取盡早實現,203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45億立方米左右。
二、應對建議
從風險管理的視角,降低風險的路線是始終需要堅持的。
把握核心問題。地球要努力減少碳排放,盡快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扭轉因為人類的活動給地球帶來進一步的傷害。要不斷減少化石能源使用,化石能源是有限的,越用越少而且形成巨大的碳排放。化石能源的使用必須節制,要把溫度升高控制在2攝氏度或者1點5攝氏度。中國將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腳踏實地落實上述目標,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出更大貢獻。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要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
努力采取減緩的措施。要狠抓綠色低碳技術攻關,加快先進適用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要建立完善綠色低碳技術評估、交易體系,加快創新成果轉化。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從而控制溫度升高,主要措施包括減少化石能源消費、提高能效、發展非化石能源和增加碳匯。加快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已經形成高度共識,而我國能源體系高度依賴煤炭等化石能源,生產和生活體系向綠色低碳轉型的壓力都很大,實現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標任務極其艱巨。中國發布了《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和《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還將陸續發布能源、工業、建筑、交通等重點領域和煤炭、電力、鋼鐵、水泥等重點行業的實施方案,出臺科技、碳匯、財稅、金融等保障措施,形成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明確時間表、路線圖、施工圖。中國秉持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道路,加快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持續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項目盲目發展,加快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規劃建設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提高戰略思維能力,把系統觀念貫穿“雙碳”工作全過程,注重處理好4對關系:一是發展和減排的關系。減排不是減生產力,也不是不排放,而是要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道路,在經濟發展中促進綠色轉型、在綠色轉型中實現更大發展。要堅持統籌謀劃,在降碳的同時確保能源安全、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糧食安全,確保群眾正常生活。二是整體和局部的關系。既要增強全國一盤棋意識,加強政策措施的銜接協調,確保形成合力;又要充分考慮區域資源分布和產業分工的客觀現實,研究確定各地產業結構調整方向和“雙碳”行動方案,不搞齊步走、“一刀切”。三是長遠目標和短期目標的關系。既要立足當下,一步一個腳印解決具體問題,積小勝為大勝;又要放眼長遠,克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思想,把握好降碳的節奏和力度,實事求是、循序漸進、持續發力。四是政府和市場的關系。要堅持兩手發力,推動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更好結合,建立健全“雙碳”工作激勵約束機制。
努力提升人類的適應能力。要加強監測預警、風險評估、減災防災、強化基礎設施等。對已經發生的溫升采取降低不利影響和減輕損害的行動。要繼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十四五”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要全面實行排污許可制,推進排污權、用能權、用水權、碳排放權市場化交易,建立健全風險管控機制。要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把建設美麗中國轉化為全體人民自覺行動。
為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中國將陸續發布重點領域和行業碳達峰實施方案和一系列支撐保障措施,構建起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中國將持續推進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調整,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區加快規劃建設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
要把握全球主要氣候談判集團及其主要立場。要注意到歐盟在氣候變化上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在應對氣候變化的問題上,各國的情況、公平性都很重要。最不發達國家、小島國立場在向歐盟靠攏。美國先加入《京都議定書》后退出;加入《巴黎氣候協定》后也差點退出。要努力平衡好小島國與產油國之間的關系。
要積極參與和引領全球氣候治理。要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以更加積極姿態參與全球氣候談判議程和國際規則制定,推動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
要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明確發達國家的歷史責任。要明確經濟格局、排放格局對各國機構的影響。要認識到中國的人均排放量目前才是美國的一半。減排和出資責任分擔,涉及各國重大核心利益,形成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兩大基本陣營。1990年聯合國大會開啟了全球氣候治理談判議程。1992年通過《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2005年《京都議定書》生效,明確發達國家承擔有法律約束力的量化減排義務,未要求發展中國家承擔強制減排義務。務必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務必使發展中國家保持發展的能力。要提高國際法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確保國際規則有效遵守和實施,堅持民主、平等、正義,建設國際法治。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歷史責任、發展階段、應對能力都不同,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不僅沒有過時,而且應該得到遵守。
推動能源革命。中國已經正式向世界承諾努力實現2030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與此相對應,中國必須轉變傳統生產、供應以及商業模式,著力構建全方位、全產業鏈的綠色發展體系;要立足以煤為主的國情,處理好煤炭和清潔能源的關系;要加大科研投入,攻關煤炭清潔高效技術,積極發展可燃冰、氫能、地熱能、生物質能、核能等新能源的開發利用;堅持推動創新發展,逐步轉變能源行業由投資和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堅持“減煤、穩油、增氣、提效,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的戰略。要加大力度規劃建設以大型風光電基地為基礎、以其周邊清潔高效先進節能的煤電為支撐、以穩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壓輸變電線路為載體的新能源供給消納體系。但是在農村取暖等問題上,要實事求是,宜煤則煤、宜電則電,不能搞用電用氣“一刀切”。傳統能源逐步退出必須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礎上。
要積極進行石油能源替代。要控制化石能源消費,尤其是嚴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費增長。要夯實國內能源生產基礎,保障煤炭供應安全,保持原油、天然氣產能穩定增長,加強煤氣油儲備能力建設,推進先進儲能技術規模化應用。中國在太陽能電池方面有9家企業,在陸上風力發電方面有5家企業進入各自領域的全球排行榜前十名。在可再生能源領域,也取得重大進展。這方面科技攻關力度要繼續加強。(作者:陶滿成系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博士后)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
中宏網版權申明:凡注有“中宏網”或電頭為“中宏網”的稿件,均為中宏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宏網”,并保留“中宏網”的電頭。